论国家的国民性
2020-04-02 19:10:11
  • 0
  • 1
  • 7
  • 0

论国家的国民性

          文    大国良民

一个国家民族性格的养成,必然是由它的政治制度,文化及风俗习惯决定的。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就能够看到这个国家真正的大致历史脉络。与之交流就有迹可循,找出合适的办法。相应的,这个国家的优势与缺陷,也是一览无余。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描述了日本的国民性。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此时,美军进占日本本土只是时间问题。但对如何处置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战后问题,美国方面经验匮乏。为此,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以期制定出有效的决策。鲁思·本尼迪克特是接受这一课题的专家学者之一,成就非凡。其思想受到美国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用这两个词表示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的性格: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1951年,日本将这本书列入“现代教养文库”。表示了对昔日对手的尊重和认同。对日本的国民性良性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其实,早在中国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时期,梁启超,鲁迅,林语堂对中国的国民性,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与言论。著有《少年中国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 饮冰室文集 》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 (2)奴性、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 (4)愚昧、胆怯、欺骗 (5)武断、虚伪、不行动 。

新文化运动健将,一代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国民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或看客。

在《坟•论睁了眼看》中写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林语堂则是著了一本书《吾土吾民》。他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阐述:中国民族也有优点,也有劣处,若俭朴,若爱自然,若勤俭,若幽默,好的且不谈,谈其坏的。为国与为人一样,当就坏处着想,勿专谈己长,才能振作。有人要谈民族文学也可以,但是夸张轻狂,不自检省,终必灭亡。最要紧是研究我们的弱点何在,及其弱点之来源。我们姑先就这三个弱点:忍耐性,散慢性及老猾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被三位名人揭露得深刻透彻,引人警醒,促人改进。至今都有警示意义。

作为世界上目前唯一一个能延续5000年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中国的国民性也有着别大多数国家所没有的优势。其一,大一统思想。正是大一统思想造就了大一统文化,才使得中国既使被侵略打败,也会逐渐渗透侵略者的思想与文化,最终被同化为中国人。其二,仁义忠孝。它是支撑中华文化的基石,无论时空如何改变,其主体国民性在这一点上从未改变。其三,勤劳朴实。农耕社会两千多年,勤劳朴实有利于生存,这一优点被继承下来。其四,有耐力有智慧。能够忍辱负重,并创造出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五,勇敢自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国民性构成成份复杂,但无一例外的,与它的区域生存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区域生存方式的变化会导致国民性有所改变。如果区域生存方式产生巨变,毫无疑问的,其国民性也一定发生深刻变化。

因为无论如何,国民性一定会随着制度,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因制度,经济而变化的,其文化也一定会变化,进而渗透到国民性中。

一个国家的历史越久,其残存的国民劣根性便会越多。这就是历史的惯性。但同样的,其优秀的东西亦会越多,这是历史较短的国家所不能替代的。西方历史研究者说世界的未来要从中国的先秦文化中寻找,这说明中华文化发展史,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个巨大成就。

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国民性会有巨大差异;强国与弱国国民性有巨大差异;制度与文化不同的国家国民性有巨大差异;区域不同的国家国民性有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讲,并非坏事。它能够丰富世界文化,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同样的这种差异,会引起文明的冲突。关键是如何解决它,使之变得有益而不是互害。

了解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使统治者能够便于统治自己的国家。使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和睦相处。同时也可以使弱国免患于未然。对于绑架其国民性的国家,我们亦可以提高警惕,联合一切力量,使其免于做出出格行为。

掌握了国家的国民性,于内而言,能够有效治理国家;于外而言,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幸免于难。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