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益的分配
2019-09-11 22:31:28
  • 0
  • 1
  • 3
  • 0

论利益的分配

文 大国良民

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利益倒向谁,谁就会满意;利益反向谁,谁就会不满。社会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利益永远分配在少数人手里,巨大利益更是分配在极少数人手里。

富裕阶层从来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平等,穷苦大众在利益分配上属于被剥夺利益者,利益统治阶层却往往能够给予穷苦大众的利益分配的平等。

难道说越贫穷就越接近于平等么?显然不是。从社会的演变来看,利益平等总是在绝大多数人民大众之间。在相对甚至绝对少的有效资源分配下,绝大部分民众得到了平等的利益分配。

发达国家通过福利分配来改善人民大众的利益分配,这种利益分配也是基本建立上平等的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分配则显得很不公平,很多国家仍然将这种可以平衡贫富差距的福利分配倾斜于既得利益者。这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积累增加。

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平等利益的既得者往往是社会的底层劳动者。而平等的利益也往往是将极少部分的利益平等分配至绝大多数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即一个国家的80%的财富极不平等地掌握在20%的富裕阶层或利益分配阶层手里;20%的财富基本平等地分摊至80%的穷苦阶层或利益被分配阶层手里。

一个国家只要是处于市场经济社会里,这种贫富差距就会始终存在,并很难消除。没有一个既得利益者会轻易地把自己的利益分配给人民大众。除非有一种机制进行强制的约束,或者有一种宗教信仰牵引出来的道德力量支配了他。

但是在中国,具备这种道德品质的富裕阶层几乎没有。中国的富裕阶层几乎是靠掠夺性的利益分配富裕起来的,这种富裕方式本身就没有道德可言。指望靠这种掠夺利益富裕起来的阶层焕发善心,无异于是指望饥饿的豺狼不对身边的兔子下手。

这并非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需要极力争取。这种争取是艰难的。历史上因为利益分配而导致的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利益的分配虽然不合理,但在一定阶段起码能够得到人民大众的容忍。如果利益分配继续不合理,人民大众的容忍程度到了极限,这也会势必引起社会的暴乱,甚至会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进行重新的利益分配。

既得利益者如果明智的话,他们就会照顾人民大众的情绪和利益。将获得的巨大利益进行适当分配,进而平息人民大众的愤怒和抵消人民大众的反抗能力。

只要是有智商存在的社会,就注定要分层级,就注定利益分配的极大不平等性。从人类的经济活动的进展来看,这一点是根本无法改变的。

但是通过福利手段,通过既得利益者的明智选择还是完全的可以做到相对的均衡性。“不患贫,而患不均。”这其实是人民大众最底的利益诉求了。愿意承受平等的贫穷,也不愿意看待巨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诉求,实在是人民大众的一个底线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贫穷,如果他愿意和大家都一样贫穷,也不愿意容忍财富的巨大差距。这足够说明社会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已经混乱到何种地步了。严重的贫富差距肯定会带来人们的价值观的错位,带来社会道德的沦丧。无论对富人穷人而言,都是一种不幸。

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无论富人穷人,性格必定扭曲,人格注定撕裂。无论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都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作为人本身而言,没有快乐,或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实在如同行尸走肉,和死了没有多大的区别。

既得利益者割掉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回报。一是他可以继续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他可以获得人们的赞誉和支持。可以让他这种既得利益在人们的掌声中继续获得下去。割舍得越多,这种既得利益维护得越坚固。

但是大多数既得利益者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从人的自私性来讲,放弃自己的利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他能因放弃部分既得利益而获得另外的好处。特别是那些靠掠夺而获得财富的既得利益者,其心理背负了一定的阴暗面,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进行约束,其根本就不可能放弃既得的利益。通过建立税收或者将既得利益者的收益的一部分比例纳入福利体系的强制机制,能够有效地平衡利益之间的差异。税收的关键问题是:究竟有多少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用于行政机构的挥霍与浪费。

很多人之所以功成而名不就,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运用其既得的利益造成的。

在中国,一些富豪们往往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一掷千金。为博歌女一笑,十万元点一首;为了显示阔气,一顿饭可以吃掉上百万;为了骄奢淫逸,可以排出3.5亿大洋购买一栋别墅。但对于希望工程、扶助救灾等等为国为民的大事,则往往羞于解囊。甚至名捐实不捐,当了婊子却渴望立贞节牌坊!

经济利益的分配如果不贴上合法的标签,那么道德的沦丧是必然的。

经济利益的分配如果导致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么渴望重新获得利益分配的人民大众就会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利益的重新分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